本報訊 (撰稿 毛幫青)近期,繼續教育學院按照學校黨委工作部署,依托學校優質資源,推出“紅橙黃綠青藍紫”七條主題教學路線,創新“課堂教學 + 現場教學 + 視頻教學 + 實訓教學”的非學歷教育培訓模式,用理工特色“七彩橋”,搭建黨員干部教育培訓“實境課堂”。今年以來已舉辦各類培訓項目 20 余項,取得了良好育人實效和社會影響力。
打造“剛性結構”,澆鑄高質量教育培訓“橋墩”:繼續教育學院以建強學校理論學習主陣地,創新指尖課堂線上微陣地,打造現場教學體驗分陣地為思路,搭建起了一支高素質的講授隊伍、一套高質量的課程體系、一部適用性強的數字資源、一條科學合理的教學路線、一套完備齊全的硬件設施的“三陣地、五個一”的“剛性結構”,將培訓工作細化為 48 項具體工作內容,升級培訓公寓樓等培訓場所,創新形成“專業培訓、專業管理、專業服務”“三?!迸嘤柟ぷ髂J健>酆纤颊袑W館、黨建長廊、檔案館、校史館等校內資源,交聯各級黨校、相關師范院校等 20 余處特色鮮明校外現場教學點,建強建筑功能材料等十五模塊主題教學資源,澆鑄高質量教育培訓“橋墩”。
“榫卯相合”,搭建教育培訓七彩橋面梁:學院以榫卯相合為理念,“點”上發力“線”上延伸“面”上提升,因地制宜推出“紅橙黃綠青藍紫”七彩主題教學路線。依托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學科、人才優勢,凝練“兩山論”“國企黨建”等精品課程,打造黨性教育“紅”主題教學;依托學校國家一流本科專業,開設“城市講壇”,開展城市建設管理等七類培訓,打造城市建設“橙”主題教學;依托學校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以及中國民俗學會等師資力量,開展人文社科、禮儀文化等培訓,打造傳統文化“黃”主題教學;依托學校國家一流本科專業,以及學校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創新中心等研究中心,開展生態文明與環境保護類培訓,打造生態文明“綠”主題教學;依托青島海洋經濟特色和學校應用經濟學、工商管理碩士點,拓展青島港等校外現場教學點,開展海洋經濟、鄉村振興等培訓,打造產業經濟“青”主題教學;依托學校在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及深空探測等多項工程中形成的可視化航天科技和學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等國家一流本科專業,開展新材料、數字孿生技術應用等科學技術培訓,打造科技“藍”主題教學;依托高校師資力量,開展教師自我教 育類培訓,打造教師自我教育“紫”主題教學。七彩教學主題與地區發展和學校特色榫卯相合,搭建教育培訓七彩橋面梁。
“數智生態”,敦實教育培訓全功能“橋面”:學院以思想引領、文化浸潤、知識講授、實踐深入為中心,“筑魂”“潤心”“育知”“踐行”四環一體推進,形成閉環式教育生態。堅持依據不同教學主題,設計不同的教學方式,打造“以學校綜合現場教學點為中心,多個現場教學點和線上教學點協同教學”的“1+N”教學模式。創新設置沉浸式培訓課堂教學,通過深挖歷史背后的故事、講解科技背后的情懷,用微視頻等聲光畫影技術手段直觀展示課程內容,強化教學體驗。建立基于數字化綜合教學管理平臺的質量監控、跟蹤反饋及決策分析機制,搭建了集智慧教學、智慧管理、智慧校園為一體的資源共享數字平臺,培養支持社會地方產業需求、學校優勢學科專業支撐的優秀數字人才。
未來,繼續教育學院將秉承“教學相長、繼往開來”的辦學理念,堅持“高質量、高水平、規范化、品牌化”的辦學目標,構建“價值塑造、知識更新、素能提升、終身學習”的辦學體系,實施“一心四環”培訓教育教學法,聚焦興魯戰略,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訓高素質人才,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貢獻理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