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ub id="be93d"></sub>
    2. <wbr id="be93d"></wbr>
        <nav id="be93d"></nav><form id="be93d"></form>

          《青島理工大學報》  
          上一期    下一期
          小行星 1996 YF2 被命名為“青島理工星”
             期次:第503期      查看:76   

          青島理工大學專屬小行星“青島理工星”命名成功獲批,實驗室建立“空間碎片監測與低軌衛星組網聯合實驗室”。該星于火星與木星之間繞日運行,參與多項航天測控任務并提供關鍵技術支持和工程保障。學校致力于促進儀器科學與技術、機械工程、信息科學和數字化技術的交叉融合。


          本報訊 ( 撰稿 張天一 郭陽) 12 月 19 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發布的《小天體命名公報》獲悉,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1996年 12 月 22 日發現的、國際編號為11139 的小行星,經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準,被正式命名為“青島理工 星”,即(11139)Qingdaoligong = 1996 YF2。從此 , 浩瀚的宇宙星空中新添了一顆以青島理工大學命名的小行星。青島理工大學成為山東省省屬高校中首次擁有專屬小行星命名的高校。

          “青島理工星”是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的興隆觀測站于 1996 年12 月 22 日發現的。該行星位于火星與木星之間,軌道偏心率為 0.223、軌道傾角為 4.729 度、軌道半長徑為2.52 天文單位,以相當于每秒 23.12公里的速度在軌繞日運行,繞太陽一周需 4 年的時間。

          對于小行星的命名,首先小行星必須是經過國際公認的新天體,且須由其發現者提名,經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準并對外發布。小行星的命名具有國際性、永久性和不可更改性。

          對于以小行星命名的個人、機構組織或單位來說,是一種國際榮譽?!扒鄭u理工星”命名的成功獲批,體現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對學校內涵式高質量發展的鼎力支持。

          學校不斷優化和調整學科布局,努力促進儀器科學與技術、機械工程以及信息科學和數字化技術的交叉融合,致力培育航天測控可視化、數字孿生裝備檢測與控制、人工智能制造等優勢特色學科方向。特別是學校依托趙正旭教授領銜的復雜網絡與可視化創新團隊,聯合國家航天局空間碎片監測與應用中心、昆宇藍程(北京)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青島西海岸新區國家(青島)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古鎮口核心區,共同建立了“空間碎片監測與低軌衛星組網聯合實驗室”。作為該領域國內首個產學研聯合平臺,實驗室與中國航天港建設成員單位于 2022 年 12 月又獲批了山東省重點實驗室立項建設。

          近年來,實驗室將自主研發的深空探測三維實時可視化技術運用于國家航天工程的實戰任務中。先后參與執行了載人航天工程神舟系列飛船、核心艙交會對接,探月工程嫦娥系列可視化飛行控制與指揮,月球車月面巡視遙操作,深空探測工程可視化飛行控制與指揮等 50 多次重大工程,為航天測控任務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持和工程保障。

          學校將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青島西海岸新區國家(青島)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古鎮口核心區、昆宇藍程(北京)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的全力支持下,進一步密切交流合作、整合優勢資源、凝練優勢特色,在為服務國家戰略需求、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和加強人才培養方面,繼續貢獻青島理工力量。

          青島理工大學 版權所有    在線投稿 

          北京華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僅提供技術支持,圖文與本公司無關

          京ICP備12019430號-7

          本期已有3777次訪問,全刊已有2362830次訪問

          日本另类αv欧美另类a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