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 (撰稿 徐衛曉 王小倩)12 月 10 日,人文與外國語學院志愿服務團隊到南島社區開展“杯杯精彩 韻律暖冬”老年人紙杯舞律動活動。王小倩、王玉杰、黎盼盼等 14 位社工專業學生結合專業所學,帶領社區老人開展“紙杯翻翻樂”活動,以此評估老年人的反應靈敏度和專注力,同時為老年人進行“認知癥知識宣講”,科普養生小知識,得到老年人及家屬的高度認可和肯定。
該活動是學院大學生社區實踐“青辰 +”計劃的組成部分,“青辰 +”計劃是通過發揮專業優勢,鏈接專業資源,投身社區實踐,涵蓋認知癥友好社區助老服務、親職教育系列特色活動、社區共建與資源整合服務等多個領域,開展了志愿宣講、文體教學、社會治理等系列活動,真正實現社區需求與學生實踐的雙向奔赴,構筑社區基層治理與青年成長成才的雙贏格局。
實施“點單 + 派單”新模式,搭建社區合作新平臺
經過長期實踐,人文與外國語學院依托微信公眾號搭建了“點單+ 派單”志愿服務平臺,學院與社區共建協商后將志愿服務內容制定成詳細的“菜單”,社區工作人員在服務平臺上“點單”,學院團委就會向各個團支部或學生組織、個人進行“派單”,學生志愿者進行實時“接單”,實現精準、快捷地滿足服務對象需求,提升志愿服務質量。通過后臺大數據分析,學院及時調整志愿服務內容,為社區治理志愿服務提供新思路。
學院團委主動對接社區,已經先后同臺東街道、薛家島街道山里社區、東江路社區、南島社區、蓮花山社區等進行結對共建,簽訂實踐育人基地,并將各社區所需要的志愿服務納入到志愿服務平臺,組織各個團支部和學生組織定向、長期、穩定開展特色社區實踐活動。
“通過學院公眾號平臺派發實踐項目,不僅提高了我的專業實務能力,還為我的第二課堂加了學分,充分滿足了我的學習和實踐需求!”人文與外國語學院孫浩宇同學在參加完社區實踐活動后便與同學們分享交流起來,讓擔憂第二課堂學分不足的大四學生如釋重負。
發揮“社工 +”專業優勢,賦能學生成長新效能
人文與外國語學院深挖學科特色,將社會工作專業和社區服務緊密結合,通過《社會工作實務》《家庭治療與保護》等課程,開發了“智慧父母,幸福人生”“承社區治理,助共治共建”等活動,實現課堂學習與社區服務相輔相成,互利互促。
學院聘請專業老師擔任團隊的業務指導老師,按照老年人、青少年、兒童、家庭、社區治理等研究方向組建專業師生團隊,引導大學生將專業理論融入社區服務、社區治理中。自項目啟動以來,團隊已組織 1255 人次大學生志愿者前往青島市西海岸新區山里社區、南島社區等,形成“青辰助老”“青辰賦能小課堂”等良好社會效益的服務項目 18 個,受益人群近三千人。
學校依托社會工作專業相關課程,聚焦“一老一小”,探索“社工引領義工”的運作模式,運用社會工作專業理論知識和實務技巧,引領志愿服務專業化發展。開展了“預防認知癥”助老服務、搭建“青辰賦能小課堂”等,為簽約社區居民提供更加個性化和細致入微的生活支持和精神體驗,提升社區內部的協同合作,同時通過社區服務實踐提升學生的專業和實務能力,讓大學生在奉獻社會、服務群眾中錘煉思想、提高能力。人文與外國語學院先后獲得青島市“博愛青島·志愿服務”公益引導基金項目經費支持5 萬元;第十屆“青年服務青年 青年影響青年”公益創投項目經費支持 3 萬元。
打造特色項目品牌,激發社區服務新動能
人文與外國語學院注重品牌項目的打造,結合組織優勢,深化校地合作,用品牌項目帶動志愿服務質量,實施“青辰 +”計劃,打造“青辰助老”“青辰童伴”“青辰賦能小課堂”“青辰微治理”“青辰環境護衛隊”等系列具有社會效益的品牌項目,不斷激發社區服務的新動能。圍繞社區老年人開展“青辰助老”志愿服務項目,通過“現實辨識小組”和照護課堂,為家庭照護者提供照護支持,進而提升社區老人的生活質量;圍繞社區青少年和兒童打造“青辰童伴”志愿服務項目,借助專業心理咨詢師、家庭指導師、薩提亞家庭治療師等資源,開展家庭教育、親職輔導、知識講座等系列活動,增進親子關系,助力兒童健康成長;圍繞空間共享、家園共治、情感共系等方面,打造“青辰微治理和環境護衛隊”志愿服務項目,搭建“鄰里圈”,推進陌鄰到睦鄰的生動轉變,激活社區“臨聚力”,有效提升基層治理效力和社會認知能力。
下一步,人文與外國語學院將持續推進“青辰 +”社區實踐計劃,依托校內外實踐育人基地,融入專業優勢探索與社區的長效合作機制,打造社區實踐育人特色品牌,引導廣大青年學生走進社會基層、了解社會實際、服務社會建設,在實踐中提升能力本領,在社區實踐的“ 特色課程”中,淬煉成長,綻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