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撰稿 宋玉文 張英華) “通過文學讓我們感受不一樣的人生,走進不一樣的精神世界,尋找抵達心靈的力量,實現自我心靈的成長與自由 ……”11月 6 日,文學翻譯家、散文家、中國海洋大學教授林少華先生在信息與控制工程學院通識教育交流活動中跟同學們說道。
信息與控制工程學院高度重視通識教育工作,學院通過拓展視野、校外研學、美育教育和社會實踐四種通識教育新途徑,讓通識教育走出課堂,引導學生增進常識,凈化心靈,啟迪智慧,塑造有廣博知識、有人文情懷、有富足精神、有豐富情感的新時代大學生。
打造“論劍讀書”品牌活動拓展學生視野。學院聘請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青島市作家協會主席鐵流,文學翻譯家、散文家中國海洋大學教授林少華,山東港口青島港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 AGV 主管張常江等成為學院通識教育導師,導師定期來校作交流分享。近兩年來,共組織校內外專家讀書分享 37 次,導師們為學生帶來紅色文學、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文學鑒賞、作品分析等精彩講座,涉及《靠山》《邊城》《挪威的森林》等 70 余本書。學院通過發揮名家指導,提升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與文化品位,推動形成良好的讀書氛圍,拓寬學生的文學視野。論劍讀書會會長田皓仁說:“真正與名著作者或知名學者面對面交流才更加領會到了文學的魅力,我將繼續在閱讀的道路上走向深入,并嘗試進行文學創作。”
創立“行走的研學課”,富足學生精神。在研學中,讓學生深入了解黨史國史、國家科技前沿狀況、中國傳統文化、國家自強之路等等,廣泛關注到科技、教育、歷史、青年成長等方面,全方位提高學生對國家、社會的認知,提高學生思維層次和思想境界。學院開辟歷史文化、科技發展等研學路線 10 余條 , 組織研學 20 余次,帶領學生到一戰遺址博物館、海軍博物館等紅色文化景點參觀學習,厚植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帶領學生到華為云青島基地、山東港口青島港自動化碼頭等著名企業參觀學習,讓學生親身感受前沿科技發展狀況,加深學生對科技自強的認知,激勵學生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激發學生科技創新精神。
拓寬美育教育路徑,培養學生鑒賞能力和創造能力。學院充分發揮筑夢合唱團美育教育陣地作用,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創作編排歌曲,定期展演和發布新作品。同時,積極將傳統文化進校園、非遺文化進校園等“走進來”的美育教育,和學院優秀作品進社區、文化館、博物館參觀學習等“走出去”的美育教育相結合。學院逐夢合唱團通過改編舞臺劇、合唱、創作歌曲《無衣》《青春的模樣》《沂蒙新唱》等作品 7 個,讓師生全過程參與到作品的創作、排練和演唱之中,組織啦啦操比賽、攝影比賽和《東方大港》京劇進校園等活動十多場,豐富的美育內容,多彩的美育形式,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審美能力、創造能力和文化素養。
實踐教育涵養學生情懷。通過實踐將所思所學與社會現實緊密結合,將個人理想與社會需要相聯系,在服務社會的大舞臺上探尋人生的坐標,加深對國計民生、學科專業、人生發展的深度思考。一年來,學院有31 支社會實踐團隊奔赴新疆喀什、陜西延安等地,圍繞紅色基因傳承、鄉村振興、理論普及宣講和基層志愿等方面開展社會實踐活動,6 支團隊獲評團中央社會實踐專項團隊。學生深入融入社會,在全國各地做了 700余項社會實踐工作,主動將所學計算機知識、自動化理論等與當地需求相結合,在實際行動了解民生需求,解決人民問題,涵養家國情懷。信息與控制工程學院副書記曲良波認為:“新時代大學生應該積極投身社會實踐當中,在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為社會發展進步貢獻青春力量,這也是通識教育在實踐環節的表現。”
信息與控制工程學院黨委書記高潔指出,通識教育在專業學習之外構筑一個精神文化的世界,讓同學們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質,是立德樹人的重要組成部分,通識教育要創新形式、豐富內容、歸于實踐,不僅要讓學生“知道”,還要讓學生“相信”,更要讓學生“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