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撰稿 肖學斌 楊霈宣 曹玉潔)建筑與城鄉規劃學院黨委立足學科專業特色,將“榫卯”結構的價值內涵延展到黨建工作之中,探索“榫卯相合”黨建工作理念,將黨建工作與思政育人、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深度融合推進,以高質量特色黨建賦能學院高質量內涵發展。
“繩墨取直”,把好高質量發展“方向盤”
學院堅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把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貫穿學院高質量發展全過程。落實“第一議題”、中心組學習、“三會一課”等制度,鼓勵引導各黨支部結合專業特色,利用線上線下多種“小、靈、快”學習方式滿足黨員日常學習教育需求;制定實施教工(學生)黨員考核實施細則、科研團隊建設與管理辦法等制度性文件,深入開展黨支部規范化建設;通過組建黨政干部、輔導員、團員參與的宣講隊伍,建設黨史、共青團史文化長廊,以促學統一思想、凝聚共識;設置黨員先鋒崗和督導隊,制作事業發展活力榜、成果展示榜、考研光榮榜,選樹身邊典型,讓示范力量輻射全體師生。近年來,學院先后獲評山東省教育系統先進基層黨組織、山東省新時代高校黨建工作樣板支部等,涌現出寶鋼優秀教師、山東省建筑工程大師、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等一批先鋒模范。
“斗榫合縫”,守牢高質量發展“生命線”
“榫卯”有“二十四性”,看似結構原理各不相同,組裝之后卻能夠實現“斗榫合縫”。學院黨委將“斗榫合縫”理念融入處處、時時、人人、事事和諧統一起作用的思政教育工作,打造“筑美于心”“筑美于行”“筑美于境”的“三筑”育人工作體系。用好紅色革命場館,組織師生黨員赴中共青島地方支部舊址、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開展黨性教育;在課程和設計實踐中,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到論文選題、科研立項、教學改革、志愿服務、社會實踐等工作中;面向師生開展“身邊榜樣·前行力量”特色系列活動、“設計·人生”課程思政改革,深耕“筑之韻”講堂、“X-talk”論壇,開拓學生視野;在宿舍、教室、樓館內打造黨員模范宿舍、模范工位、黨員工作小組,建設紅色觀影室、紅色展示墻,匠心營造良好環境,為學子全方位成長引領護航。近年來,“義務編制村莊規劃創新創業實踐”獲評國家社會實踐一流課程;“筑夢之光”團隊連續9次入選“井岡情·中國夢”全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專項活動,獲評全國大中專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優秀調研報告2項、全國大學生暑期實踐成果top1002項;《從新農村到和美鄉村:村莊規劃編制內涵轉變與效能提升研究》獲第十八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山東省一等獎;《美“劃”村莊——20年堅守與踐行義務編制村莊規劃團隊》獲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山東省銀獎。
“量鑿正枘”,答好高質量發展“關鍵題”
人才培養要與學生發展實際、市場需求實際相結合。這一點與“榫卯”的“量鑿正枘”理念相契合。學院在“師徒制”歷史傳統基礎上,創新性提出“導師組”模式教學,整合“專業、思政、行業、學業、朋輩”五類導師資源,建立“組織—內容—評價”全面協同的運行機制,以學科競賽為抓手、以項目為著力點、以社會實踐為練兵場,努力做到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因材施教。目前已有5000余人次以導師組為單位參加各類競賽及社會實踐項目,孵化項目280余個,遴選建設“典型教改團隊”12支,教學模式兩次獲得山東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為學生創業項目和團隊提供了“苗圃—孵化—加速—產業”全鏈條指導和孵化轉化服務,人才培養碩果累累:2022年以來,立項國家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17項;獲評國家重點團隊24支;本科畢業生深造率達36.78%;就業單位對畢業生滿意度達96%以上。
“榫卯相合”,立起高質量發展“頂梁柱”
學院推動黨建與中心工作相融相促、嵌合發力,實現黨建團隊與學科團隊一體化發展、學科目標與黨建目標雙向強化、學科平臺與黨建平臺相互支撐。通過完善黨委委員聯系黨支部制度、建立思想引領監督督促機制和師德師風教育機制、實施高端人才引領和新老“傳幫帶”項目、定期開展青年教師提升培訓等措施,學院孕育了教科研一體化“大學科”團隊,成果初顯:學院三個專業獲批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022年以來,立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項,建設國家一流課程2門;獲批國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3項、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2項、省級一流課程4門、青島統一戰線智庫課題5項、青島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6項、青島市“雙百調研工程”課題11項、臨沂市社會科學規劃項目1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