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撰稿 劉明強 郭印)社科普及是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重要內容,承擔著傳播社會科學理論、提升人民科學文化素質、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任務。為了適應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全新方式適應社科普及事業的新發展、新變化,學校以“禮賢人文社科”系列社科普及活動品牌為抓手,精心打造“兩臺 + 兩堂”的立體化數智化社科普及新格局,深耕社科普及內容,創新社科普及傳播形式,拓寬社科普及傳播渠道,奏響理工科院校新時代文化“兩創”強音。
建好掌上陣地 打造“禮賢社科”微平臺
學校創建以“學習、服務、創新”為主要特征的人文社科微信公眾號,開設社科新聞、社科前沿、社科服務、社科指南、禮賢人文大講堂、社科項目申報經驗等 11 個業務模塊,傳播推廣社科前沿動態。一年來,推出權威、精煉、實用的專題信息 574 篇次,成為提升學校師生人文社科素養的“掌上陣地”。其中,“社科服務”“社科前沿”和“社科指南”3 個板塊致力于傳播社科前沿理論知識,切實強化理論學習指導社科普及實踐活動的成效。憑借“禮賢社科”微平臺建設成果,學校成功獲批 2022 年度青島市社科聯重點社科普及活動?!岸Y賢社科”微平臺的創新服務建設,以實際行動書寫著學校內涵式高質量發展的社科普及新篇章。
創新實踐聯動 打造“禮賢社科”大展臺
依托“校社科聯”,學校搭建“地方組織、學校、學院”立體化“禮賢社科”大展臺,聯動各文科學院和科研團隊,立足校園、服務社會,統籌協調開展社科普及實踐活動,集中展示社科成果,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打通社科普及工作“最后一公里”。學校聯合青島市手工藝協會、青島手工藝博物館舉辦的山東省內首個中國民間傳統手工勞動工具“墨斗”展 ——“墨定乾坤”中華傳統工具“墨斗”設計價值傳承與傳播展,致力于解讀民間傳統造物文化,吸引學界對民間傳統工具設計研究的關注,拓展了師生的科學研究視野。此外,學校先后舉辦“歌聲里的中國”音樂會、“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游園會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系列活動的開展,既是學校社科成果賦能優秀傳統文化研究的賡續,更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和社科普及活動的新探索。
攜手名家大家 打造“禮賢人文”大講堂
圍繞社會科學研究領域重點內容,學校邀請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來校開展“禮賢人文”大講堂,宣傳新時代社會科學領域發展取得的最新研究成就與經驗,闡釋人民群眾關心、關注的難點、熱點問題。一年來,為打造學術交流和社科普及高端服務平臺,學校先后邀請來自北京大學、吉林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等高校的知名專家教授進行線下線上學術講座 30 余場,逐漸形成“文理交叉”普及講堂、“文文交叉”普及講堂、區域社會經濟講堂、社會治理主題講堂、中國式現代化普及講堂五大社科普及學術類別,場均參與人數過百,為營造濃厚的學術交流氛圍和助力社科普及事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聚焦數智新樣態 打造“禮賢人文”微課堂
2023 年,聚焦數智賦能、打造智慧空間等主題,學校積極探索嘗試以數字虛擬代言人賦能創新,創設超寫實虛擬動畫場景,塑造“禮賢人文”微課堂數智化社科普及新品牌。取材主流媒體網站和省市社科聯的網絡資源,學校充分發揮數字化技術手段優勢,利用“AI 播報”和“AI 對話”的新形式,建構“社科熱詞一點通”和“社科金句雙語普及”兩大板塊,寓教于樂、互動融通,致力于常態化傳播社科人文知識和普及社會熱點詞匯,打造社科知識普及雙語國際“云”基地新品牌。學校通過“數智技術 + 社科普及知識”的模式創新社科理論傳播理念,通過全媒體傳播渠道的同頻共傳,將人民群眾聽得懂、愿意聽、喜歡聽的“中國社科普及故事”傳入“尋常百姓家”,助推新時代社會科學普及事業的新發展。
(來源:光明日報)